青年人类学论坛是旨在促进中国人类学界年轻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首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此后又陆续在中山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举办了九届,已初步创建起青年学者间良好的互动机制。自2010年至今九届论坛的举办中,青年学人在成长,论坛影响在扩大、互动机制在健全、共同体意识在增强、新的共识在达成、新的议题在探索。如今青年人类学论坛已成为一种象征——跨界交流、碰撞与共同提升的学术平台,所以在学术研究领域青年人类学论坛已无关乎年龄,跨界的交流是未来青年人类学得以持续与创新的引擎。
为了深入探讨人类学异彩纷呈的学科分支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映照,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社会学系联合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平台,初步拟定于2024年6月15-16日在江苏南京的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四牌楼校区举办第十届青年人类学论坛。我们期待学界青年才俊积极参与。
论坛相关信息如下。
一、论坛主题
连接万物的人类学:数字与非数字世界的实践与想象力
整体观作为人类学学科核心理念之一,在当下信息高速流变和破碎化的语境下,仍时刻警醒人类学者,保持对身处世界方方面面的系统关照。同时,学科的发展又不断孕育出无数异彩纷呈的分支领域,让我们用更广阔且多元的视角观察世界。本次论坛秉持一种人类学无处不达、无所不包的信念,期冀各位学人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民族志想象力来描述、解读、反思我们(也许不够)美丽的新世界。论坛尤其关注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文化新形态、新现象及其与前/非数字世界的交叠、重构或疏离。这其中,数字世界的生成抑或未成形态(making and unmaking)与产业发展、科技应用、商业实践、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日常处境、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关联,以及跨国/境场域中的社会文化互动都是我们关心的议题。我们坚信,越是有人类学意义上不拘一格的异常发现,越弥足珍贵。
二、时间地点
2024年6月15-16日
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四牌楼校区
三、论坛议题
围绕人类学的多元分支,本次论坛拟设置以下分论坛(如遇优秀稿源不足,则个别分论坛或合并或取消),欢迎有意参会的学者依据相关议题、结合自身研究进行投稿,投稿时请标明分论坛的选择:
1. 数字/互联网人类学
2. 发展人类学
3. 人类学的科学技术研究(STS in anthropology)
4. 商业人类学
5. 医学人类学
6. 老年人类学
7. 死亡人类学
8. 道德/伦理人类学
9. 照护人类学
10. 宗教人类学
11. 情感与情绪人类学
12. 移民人类学
13. 残障人类学
14. 儿童/童年人类学
15. 性别人类学
16. 多物种民族志
17. 人类学的仪式研究
18. 海外民族志与世界社会研究
19. 数字时代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再反思
20. 其他有意思的人类学议题
四、论文要求
参会论文需达到8000字,尤其欢迎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保障知识产权,本次会议不会印制论文集,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仅发给分论坛评议人阅读。
会议注重论文的质量。论文需经过组委会讨论入选后,方能参会。
五、参会人数
本次会议人数上限为50人。
六、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同时将为正式参会者提供会议期间餐饮,住宿与差旅费用敬请自理。会务可协助预订本校酒店。
七、参会要求
有意参会者请于2024年5月10日前将个人信息(姓名、所在单位、主要研究方向)、论文标题及摘要(约500字,需说明研究主题和核心的研究发现)发送至信箱qnrlx2024@163.com,邮件标题请以“姓名+所在单位+分论坛议题”格式书写。
会务组将邀请相关学者对论文摘要进行筛选,并于2024年5月25日前反馈入选结果。
确定参会的人员,请于2023年6月5日前将论文完整稿(字数不低于8000字)发送至邮箱qnrlx2024@163.com。论文首页需注明个人基本信息。此后,会务组将根据论文主题发送给分论坛的评议专家,同时制作具体的分论坛议程。届时,会议将为每位报告者提供充分的发言和讨论时间。会议邀请函(电子版或纸版)将根据与会代表的需要发送。
八、联系方式
本次会议召集人:钱霖亮、龚浩群、黄剑波、杨德睿、张青仁、邱昱
本次会议联系人:钱霖亮、闫志丹、李家驹、吴心越
联系邮箱:qnrlx2024@163.com
主办方
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社会学系第十届青年人类学论坛筹备组
协办方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