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哲学部赵建军教授应邀“哲人席”讲座

发布者:何熠发布时间:2018-11-18浏览次数:1931

 2018年11月15日晚,中央党校哲学部赵建军教授作客“哲人席”,在四牌楼校区五四楼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会议室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生态主义思潮与中国生态文明”。讲座由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夏保华教授主持,哲科系教师张学义,南京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及哲科系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此次讲座。  

十九大召开以来,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随即更上一个台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历史性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成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新定位。这反映了我们党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由此对于“生态主义思潮与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成为当下重要的学术热点。

报告中,赵建军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当下,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性”引发了双重危机: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这是整个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引发的两大危机。其中“生态危机”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一是全球资源枯竭爆发的危机。社会危机则表现为:人的“单向度思维”和社会冲突加剧。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目前,科学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大发展,全球气温平均升高0.74℃。这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传染病横行、淡水资源极具匮乏等四大危机。

然而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至少还会升高1.4℃。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控制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便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1997年,在日本京都出台了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条约《京都议定书》。这是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的一个表率性贡献。2001年我国加入WTO,工业化飞速发展,至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幅上升。这种危机给中国在国内的环境保护和国际交往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又一重要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淡水资源日趋减少、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赵老师认为造成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当下技术理性盛行从而导致技术统治思维的扩张,整个社会丧失了批判性和反思能力,这使得人们普遍成为“单向度的人”。为了应对以上的生态问题,东西方国家在解决思想上有着部分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于生态保护主要是通过立法和签订各种协议,以求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而对于中国来说,赵老师认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就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  

报告的第二部分,赵建军教授着重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进行了阐释。赵老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经历的三个阶段,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就。这主要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1.一大发展目标;2.二大发展阶段;3.三维理论架构;4.五大发展理念;5.五大体系建设;6.六大实施原则。而后,赵老师对以上六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报告的第三部分,赵老师对“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思想进行了介绍。赵老师认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前提是我们当下要形成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与发展方式,绿色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优美环境、宜居宜业、自由自在,绿色发展方式表现在产业的绿色转型,即发展高科技、新能源、互联网、先进制造、绿色金融等产业。报告最后,赵老师强调我们要以面向未来的眼界,勇于开拓打破陈规,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青年学者一定要拥有创新思维和反思意识,从而可以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  

报告会上,赵建军教授同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交流。报告最后,夏保华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夏老师希望各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要从报告中得到启发,培养出抓住有价值问题的学术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大家通过这次讲座受益良多,我们期待赵老师下一次再来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公司讲学。

  

(汪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