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大学莫里斯•杨应用伦理研究中心(The W. Maurice Young Centre for Applied Ethics)彼得•丹尼尔逊(Peter Danielson)教授应邀至威尼斯官网哲学与科学系访问,以《无人驾驶汽车:带给伦理学的两个意外》为题在“哲人席”论坛进行了学术讲座,哲学与科学系陈爱华教授应邀作嘉宾点评。讲座由我系伦理学博士研究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李杨主持。哲学与科学系刘作老师与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讲座。
彼得•丹尼尔逊教授,曾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大学莫里斯•杨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是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luwer) 、 Computers in Society (Dushkin)、Journal of Applied Ethics and Philosophy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和技术伦理,集中在机器人伦理,进化论与博弈论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是较早采用实验伦理方法展开应用伦理研究的伦理学家,近年来致力于公众参与式伦理调查平台设计,发表了一系列基于实验调查平台关涉机器人伦理问题的文章,引起人工智能研究学者的关注。
当晚讲座,彼得·丹尼尔逊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平台,并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发现。当前无人驾驶汽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关注和反思,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的良好契机。丹尼尔逊教授认为,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反应,由此他设计了N-Reasons实验网络调查平台,用来促进公众参与应用伦理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在机器人伦理的调查中,丹尼尔逊教授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判断:其一,面对电车难题的一个版本——自动化列车作为行动者——参与者给出了未曾预料的答案,一方面人们对自动化机器高度期望,另一方面将责备由自动化机器转移到了人身上。其二,更进一步的试验——标准的两个人的电车难题——验证了这一结果。虽然在没有自动化机器的情境下同样有高期望,但是只在自动机械的例子中旁观者受到了责备。其三,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责任的实验则验证了在自动化机器作为行动者的调查中所发现的责备转移现象。
丹尼尔逊教授在其讲座中也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与麻省理工大学开展的同类实验伦理研究项目moral machine进行了对比。与moral machine 项目仅收集定量数据不同,N-Reasons平台促成个体给出他们进行判断的原因,并促成团体形成一组支持或反对各种议题的共同原因。由此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人们的观点和态度。
最后,彼得·丹尼尔逊教授指出,公众参与的实验调查方法在探索应用伦理学中的假设和判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由于调查方法的限制、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等因素,需要将被调查者提供的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谨慎解读调查结果。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研究生们围绕着“电车难题”与彼得·丹尼尔逊教授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讲座最后,陈爱华教授就实验伦理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伦理学研究方法对丹尼尔逊教授的讲座作了精彩点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李杨)